冠状动脉严重阻塞、伴随各种慢性疾病和不利因素(例如:高龄)的复杂、高风险患者,难道只能听天由命或等死?事实上,随着介入治疗科技的进步,与医疗团队对于这项科技的精准掌握,即使是病情复杂、命悬一线的高风险重症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也能有“一线生机”!
吉隆坡心脏和脉管中心(Cardiac Vascular Sentral Kuala Lumpur,简称CVSKL)心脏内科医生朱锦辉(Dr. Choo Gim Hooi)及拿督淡米尔斯尔万医生(Dato’ Dr. Tamil Selvan Muthusamy)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PCI)是近代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血运重建(revascularization)手段,更是不必开胸剖腹就能拯救患者性命,创造“心”希望的微创技术。
然而,由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极为复杂,尤其重度钙化病变,或伴有扭曲、成角和弥漫的重度钙化病变,往往都会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度,这也是许多心脏专科医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然而,万一有些医生告知由于阻塞情况过于严重或病情太过复杂,所以无法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难道只能放弃治疗听天由命?其实未必!

朱锦辉:CHIP患者勿放弃希望
吉隆坡心脏和脉管中心心脏内科医生朱锦辉分析,临床上将这类患者归类为复杂、高危、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Complex High-risk and Indicated Patient,简称CHIP患者)。所谓复杂高危,指的就是病情复杂、病变高危(例如:高龄、心脏功能差、合并多种复杂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等),而介入治疗指征指的就是尽管病情高危复杂,外科处理风险更高、但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
他直言,重视CHIP患者、合理化及有效地治疗CHIP患者,已成为近年来介入治疗领域关注的重点。原因在于,即使是高龄的CHIP患者,研究也已经证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CHIP患者心肌缺血问题和心脏功能、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朱锦辉医生强调,虽然CHIP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风险高于一般患者,而且心脏病发作、中风、出血、冠状动脉穿孔、急性肾脏损伤、心律不整、甚至是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也比一般患者高,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与设备的进展,以及医疗团队的经验累积,即使医生初步会诊认为无法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CHIP患者也别太快放弃希望,应该咨询第二意见或第三意见,尤其是咨询曾有大量CHIP患者治疗经验的医疗团队求助,也许会因此而找到一线生机:“临床数据证实,即使是CHIP患者,在有经验的医疗团队协助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果。
作为在治疗CHIP患者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之一,CVSKL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尽管病例难度高、病情复杂及高风险,其医疗团队在处理这类复杂、高风险、涉及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例都取得极高的成功率。

拿督淡米尔斯尔万:提高冠心病患者生存率
拿督淡米尔斯尔万医生坦言,由于CHIP患者病情复杂、介入治疗难度大,所以这类高风险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绝非靠心脏专科医生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整个心脏医疗团队采用多学科协作共同完成,包括心脏专科、肾脏专科、肠胃专科、导管室成员和护理成员等等。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疗团队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做好手术计划并制定相关程序和流程,甚至也必需应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转换治疗政策或做出紧急处理。
从各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例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简称CTO)、血管严重钙化、左主干分叉和多支血管病变、心脏衰竭等,到临床高危合并症例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都被纳入CHIP病例范畴,也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学术活动的重点聚焦之一,目的在于期望通过更多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发展,提高及延长更多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
认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
你是否还记得60、70年代老一辈长常说的“搭桥手术”?没错,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面世之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例如:扩张血管、抗凝、抗血小板的药物)来扩张冠状动脉,以减轻心脏负荷并防止血栓形成,或者进行冠状动脉绕道手术(俗称“搭桥”)为狭窄的冠状动脉另辟心血管通道,增加心肌的血液循环供应。然而,对于部分严重、复杂、高风险的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并不理想,而冠状动脉绕道手术需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开胸,除了为患者造成较大痛苦,患者本身的情况也未必适合这种大型手术。
1970年代后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曙光。德国学者在1977年在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了球囊扩张(称为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简称PTCA),而这项技术很快普及并推广到全球,直到80年代后期又衍生出支架植入技术。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趋完善,也造福了许多冠心病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通道,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它的原理就是通过介入技术将球囊伸进血管里充气以扩张血管,然后再植入支架给予支撑免得血管再次阻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两大关键,就是球囊成形术和血管支架。

CHIP患者治疗前须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CHIP患者应该考虑的三件事!
朱锦辉医生直言,随着人类寿命越来越长,CHIP患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增长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复杂性和高风险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需求会越来越高。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属于这类患者,在决定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请务必与你的医生讨论并充分考量以下事项:
1.医疗团队与医生是否具备处理复杂性及高风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经验、技术、能力与信心。
2.医疗中心是否配备完善齐全的设备与环境。
3.全面评估上述治疗方案的利弊、风险、成本与成功率。

冠心病高危人群尽早就医
冠心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病症,其中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早期诊治冠心病能为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预后结果,拿督淡米尔斯尔万医生呼吁以下冠心病高危人群,应会诊医生接受心脏健康评估,及早揪出冠心病采取防治措施,不要让病情恶化至复杂情况或成为高风险患者才就医,及时救治的冠心病与重症冠心病,无论是在治疗成功率、预后甚至费用等各方面都会有极大的差异。
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心脏超音波检查/Echocardiogram、心电图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 Scan)、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等。医生会根据个别患者情况决定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无论如何,如果你是以下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即使没有出现胸痛、胸闷、左肩背及上肢酸痛、胃部不适等症状,也需会诊医生及早进行筛检,才能及时治疗。大量临床和统计研究显示,上述风险因素都会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甚至使得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提前。所以,一个人具备越多风险因素,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就越高。
■冠心病家族病史(男性亲属发病时<55岁,女性亲属发病时<65岁)
■糖尿病(无论男女老少,糖尿病患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高血压
■肾脏功能不好
■吸烟
■高胆固醇
■肥胖与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