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訊)俗稱的心臟病發作(heart attack),在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當通往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阻塞,血液無法被送至心肌。若持續阻塞,會導致心肌缺氧受損或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心臟內科顧問陳漢華醫生指出,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血管內壁破裂(tear)引起,稱之為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Spontaneous Coronary Dissection,SCAD),但可能是源於物理壓力或情緒壓力,我們並不知曉確切導因。
“當主動脈出現血管內壁破裂,血小板會聚集在該處,逐漸形成血栓,最終會導致動脈阻塞而引起心肌梗塞、心律異常或猝死。如今已有許多風險因子被證實與心肌梗塞有關,可大致分為無法改變和可改變的。無法改變的因子,包括在性別上,男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會高於女性3至5倍。”
“其次是年齡,男性在45歲、女性在55歲(或停經)以後,心肌梗塞的風險會提高,這是因為血管會隨着年齡漸長而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管腔逐漸變窄甚至完閉塞,繼而導致心臟病,而女性則是由於停經後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
“另外就是有家族病史,意即父親或母親曾在45歲以前發生心肌梗塞,需要特別留意心血管問題。”
他說,至於可改變的風險因子,包括了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形態如吸煙、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和過重或肥胖等。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和慢性腎病患而言,由於週邊神經損傷,對痛覺不明感;亦或是本身的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較高,他們發生“沉默心臟病發作”(silent heart attack)的風險更高。

(Lawrence Chan Hon Wah)
突發症狀無法檢測
“這類患者往往是由於其他原因進行身體檢查時,才發現心肌已受損,意味着曾發生心肌梗塞卻沒有被發現。這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除了沒有症狀,沉默心臟病發作在其他方面都與普通心肌梗塞無異,造成的影響和所需的治療也是一樣的。”
他提醒,由於心肌梗塞是一種突發症狀,無法被檢測出來,有許多人直到發生的那一刻,都不知曉自己的心血管已出現問題。有些年紀較大的患者,本身也曾做過運動心電圖,惟結果也顯示無大礙。
“通常我會建議高風險人群做深入一些的檢查,譬如通過電腦斷層(CT掃描)評估心臟血管鈣化積分,或利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觀察心臟血管病變或阻塞程度。”
“心臟鈣化指數能夠精準地預測心血管的風險分級,當血管鈣化越嚴重,未來出現心肌梗塞的機率就越高。”
他說,雖然在醫學進步的今天,我們所接手的患者大多都有較好的結果,但是心臟病能夠帶來的打擊可以是很巨大的。
“我印像中最為深刻的是一名天生心臟較虛弱的20歲的男生,當時他與母親在公園散步,突然昏倒了,所幸鄰近有一家私人醫院,趕緊送到了急診部。沒想到他父親抵達後,也突然不適倒下,我記得當時還得命人將父親各別處理,以便能專心搶救該男生。”
“由於他很年輕,我們持續做了很久的心肺復甦術(CPR),男生的母親也不斷地哭喊他的名字,希望他下一秒能夠醒過來,可惜最終仍回天乏術。最後,不僅男生的家人,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都忍不住哭了。”
他表示,雖然男孩並非是由於心肌梗塞喪命,但這件事也不斷提醒他,心臟病是一個很可怕的疾病,因此希望大眾不要忽視身體和心臟的健康。
“特別是在農曆新年等佳節期間,在享用高鹽分和高脂肪等美食時要有限制,正在服藥的患者也不要為了飲酒而自行停藥,可與醫生討論是否能提前或更改服用時間。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或心肌梗塞症狀,也要及時求醫。”
他認為,雖然傳統會有新年最好不要去醫院的禁忌,但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因為醫院反而是能夠幫助和改善一個人健康狀況的地方。
把握時間 治療減傷害預後好
陳漢華說,心肌梗塞目前的兩種治療方式為注射緊急血栓溶解劑(r-tPA)或進行緊急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目的都是為了盡快恢復血供,因為“時間就是肌肉”(time is muscle),自發生梗塞的那一刻起,心臟肌肉細胞就開始逐漸因缺氧而壞死,及早治療,傷害就會越少,預後就會越好。
“在心臟內科中,所謂黃金救治時間,
稱之為‘到院至緊急心導管時間’
(Door to Balloon Time,D2B)
或‘到院至血栓溶解劑時間’
(Door To Needle Time,DNT)。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HA/ACC)建議,D2B時間最好少於90分鐘,而DNT時間則少於30分鐘,以改善患者預後、併發症和死亡率。”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包括上述所提的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是心肌梗塞的首選治療方針,國外的研究也證明PCI提供更好的效果,並且溶栓治療是開通血管的橋接治療,其效果不如導管治療。”
他說,由於心導管介入治療相當進步,因此r-tPA的使用日漸減少,然而大馬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並不是所有的醫院都備緊急心導管氣球擴張術的設備,因此只能選擇血栓溶解劑。
“我所服務的醫院則是會直接進行緊急心導管氣球擴張術,先通過血栓抽吸導管先將血栓吸出,之後會將氣球支架留下,撐開血管阻塞處,以得到較大內徑並增加血流量。”
真實案例
突然心跳停止 馬上急救挽回一命
60餘歲的A先生,本是陪妻子從霹靂到吉隆坡的一家心血管專科醫院複診的,沒想到在市中心逛街時,突然感到非常不舒服。
妻子見狀,建議他馬上到該醫院做檢查,而就在抵達醫院門口的那一刻,他的心跳突然停止了!
急診科人員馬上進行急救,所幸經過電擊,A先生恢復了正常的心跳脈搏。接着,他卻像沒發生過任何事一般,坐起身來正常開口說話。為了以防萬一,醫院安排他做些檢查,出乎意料之外,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心臟也沒有任何損傷。
雖然如此,回想起這段經歷,A先生仍心有餘悸,若當時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訊,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因此,他的新年願望是照顧好心臟健康,遠離傷“心”風險。
戒煙防心肌梗塞 對藥疑慮諮詢醫生
想要預防心肌梗塞,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風險因子,否則一個人是不會主動去檢查身體的。
陳漢華強調,其次,毋庸置疑的就是戒煙。當一個人停止吸煙,2年後其心肌梗塞的風險,就會降至無吸煙時期。
他常常告訴患者,戒煙是永遠不遲的且值得的,因為從你第一天戒煙起,風險就已開始下降了。
“對於‘三高’患者,你可以與醫生溝通,了解如何去通過良好生活形態和健康飲食以控制病情,譬如做一些有氧運動和高纖維低飽和脂肪飲食。有時候可能仍需服藥,但請相信這真的不是世界末日。”
他說,世界上有那麼多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每日正常地工作、旅遊和生活,從他們的外表也看不出有任何異常之處。
“大眾有時候會對藥物的療效或副作用過度思考或擔心,若有任何疑慮不妨諮詢醫生,因為確保該藥物適合你、不會造成不良副作用是醫生的責任。我們會處方的藥物,是基於許多臨床數據證實的療效,並且是持續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PRA)監測的。”
從正確途徑獲資訊
他說,傳統的“醫生開藥,患者遵從就是了”的那一套作法已經過時了,因為他們回到家後十分容易接收到更多資訊,甚至對於其他人的信任度還會高於醫生。
“對我而言,與患者坐下來好好溝通是最重要的,譬如我會告訴他們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是什麼,裡面的研究人員的依據是什麼,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樣一來通常患者會更容易接受。”
“我們無法強迫患者做任何決定,不過,我想強調的是,相信從正確的途徑獲得的資訊,而非相信來源不明的網傳訊息。網絡上充斥太多意見了,不幸的是大多是不正確,有些甚至是故意誤導以推銷自家產品。因此,不可一味地不經思考而接受網絡資訊。”
請問醫生
遇見心臟病發 確認環境安全才呼救
Q1.若親友心臟病發作,該怎麼做?
A1.心臟病發作的時候,患者可能會感到胸口不適、壓榨性中央胸痛、出冷汗、呼吸急促,有時疼痛會影響到肩膀或手臂,並且在休息之後(1至2分鐘)這些症狀仍然無法緩解。遇見這樣的情況,首先你要確認彼此都處於安全的環境,譬如不是在馬路中央。
先讓患者坐下,不要站着,當務之急是要呼救,以便將患者盡快送往臨近的急診部。若患者沒有對阿司匹林過敏,可以讓患者吞服600毫克阿司匹林。
若患者倒下或失去意識,可以實施基本救命術(basic life support),譬如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或心肺復甦術(CPR)。其實這些步驟並不難,只是在我國並不普及,許多人面對突發狀況也會手足無措,因此謹記在第一時間撥打緊急專線。
Reference